六盘水市位于贵州西部乌蒙山区,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近年来,六盘水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清爽的空气,凉爽的天气),以“避暑度假和山地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产品建设、业态打造、品牌创建、市场拓展、链条延伸,加快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努力绘就旅游发展魅力画卷,全市旅游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及大、有中变优”,已逐渐成为市民满意的幸福产业,逐步发展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经济、新动能。
(一)用好“气候优势”,打造城市品牌
六盘水市立体气候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夏季平均气温19.7℃,冬季平均气温3℃。当全国沦陷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的高温控制之下时,位于两个高压之间的六盘水,成为极少数没有被高温肆虐的清凉之地,与国内其他避暑胜地夏季平均气温相比(承德避暑山庄30℃,庐山26℃,北戴河24.5℃,贵阳23.2℃),六盘水气候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于2005年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的称号,成为全国首个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境内植物种类繁多,有红豆杉、银杏、珙桐、水杉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0种,有西康玉兰、香果树、鹅掌楸、十齿花、伞花木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5种,截至2019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59%,被誉为“世界古银杏之乡、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中国红豆杉之乡、中国野生刺梨之乡”。六盘水全年凉爽舒适和舒适级以上天气达223天以上,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96%,夏季月平均相对湿度保持在83%左右,既无酷热干燥的痛苦,也无潮湿闷热的难受,“世界那么热 我要去凉都”反映出了众多游客心声。借助“凉爽”的夏季天气优势,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六盘水于2013年始连续7年举办夏季国际马拉松赛,累计共有来自50个国家、地区和全国各地超过20万名选手参加比赛。2015至2018年连续四年获得中国马拉松“金牌赛事”称号,2016至2019年连续四年取得“全国马拉松锦标赛”资格,2019年被国际田联授予铜标赛事称号,“19度的夏天·360度的激情”已成为六盘水市又一张靓丽名片。经过不断发展,六盘水先后获“中国发展型魅力城市”“中国十佳最具开发潜力城市”“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全球避暑名城”等殊荣。
(二)用好“政策优势”,夯实发展体系
在中央、省的关心支持和指导帮助下,六盘水全力抓好《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六盘水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六盘水市加快建设避暑度假和山地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意见》等执行落实,按照“六全”发展理念(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全区域管理),做实旅游发展和改革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围绕“高速公路三年大会战”“农村公路三年大会战”“贵州高速铁路建设大会战”,以“旅游+”和“+旅游”为切入点,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城市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助力旅游产业发展,努力实现后发赶超。组织编制《六盘水市“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六盘水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6—2025)》《六盘水市温泉旅游总体规划(2017—2025)》等,制定印发《六盘水市加快山地旅游A级景区创建的指导意见》《六盘水市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市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通知》等文件,规范各地做好旅游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全市旅游产业发展体系不断优化。2013年至2019年,全市累计争取中央、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03亿元,累计投入景区建设资金281.95亿元,涌现出“全域旅游盘州模式”“野玉海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娘娘山‘三变’模式”“九龙潭以商招商模式”等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可落地的旅游业发展模式。
(三)用好“资源优势”,丰富产品业态
依托旅游资源大普查成果,围绕打造“温泉省”“索道省”“桥梁省”“山地户外运动省”和“避暑胜地”,以“1+5个100工程”建设和旅游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为抓手,建成并投入运营温泉6个;先后打造梅花山索道、野玉海小火车、5D球幕电影、乌蒙大草原玻璃水滑道、故艾蒙酒店、七彩蜗牛房车营地、318房车营地、十方云舍、九龙潭“网红乐园”、玉舍旱雪场、半方塘水上乐园等一批新业态项目;因地制宜,将自然“冷资源”变成旅游“热资源”,建成玉舍、梅花山、乌蒙大草原3个滑雪场,“南国冰雪城 贵州六盘水”已成为全省冬季旅游产品新地标。充分利用钢铁、玄武岩纤维、铝等原材料优势,引进江苏省昆山市傲途电梯有限公司、贵州铭恒新材料有限公司等旅游装备制造企业落户,着力构建旅游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先后创作《云上凉都》,《支格阿鲁》、《天穹的歌谣》、《乌蒙踏歌》、《依》、《三变》等文艺影视精品,推出水城县南开苗族文化园、龙场白族文化园、陡箐苗族文化风情园以及盘州市淤泥乡麻郞垤村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郎岱岩脚面、岩博小酒、盘县火腿、水城羊肉粉等已成为全省全国知名旅游商品。全市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分别达11个和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已达6个,甲级旅游村寨已达8家,“春品茗赏花、夏避暑度假、秋观景采摘、冬滑雪温泉”四季度假游产品体系正逐步形成。
(四)用好“平台优势”,拓展客源市场
积极与央视、人民日报、贵州卫视、贵州日报等传统权威媒体和抖音、微博、腾讯等新兴媒体开展深度合作,将旅游品牌宣传与活动、赛事、论坛、会展、节庆等有机融合,通过举办省、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国际马拉松、“世界雪日”国际儿童滑雪节、彝族火把节、“妥乐论坛”等,全方位对六盘水进行推介报道,展示凉都良好形象,传递凉都美好声音。将市内主要景区与周边精品旅游目的地(如:黄果树、万峰林、草海、织金洞等)捆绑打造精品线路,加强与广州广之旅、中国旅行社、中国国际旅行社、中国青年旅行社、上海春秋国际等主要旅行商合作,联动打造山地健康之旅、避暑休闲之旅、冰雪温泉之旅等跨区域的特色精品旅游线路,瞄准重庆、广州、昆明、成都、杭州等重要客源城市,推动开展“线上线下”互动营销、融合营销、精准营销。在全省率先研发并上线运营智慧旅游APP(“玩转六盘水”),智慧旅游功能进一步完善;出台旅行社组团优惠政策,发布系列旅游奖补政策,主动与客源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境内外旅行商签订《旅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市场共赢。推动落实“一码游贵州”上线运营,展示凉都特色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