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第88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2-08-05 16:10 字体:[]

柳胜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挖掘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收悉。感谢您对我市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近年来,全市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加强。现有各类各级不可移动文物556处(文保单位220处、235个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2个点,省级24处、30个点,市级28处,县级165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336处),可移动文物13000余(件/套);盘州市、水城区入选全国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水城钢铁厂一号高炉增补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4个文物保护单位(省级9个,市县级25个)公布为全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全市10个中国传统村落中文物保护单位有18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个,三普登录点9个),13个中国少数民族村寨中文物保护单位有4个(三普登录点)。

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355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46项,市级122项,县级182项。代表性传承人284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省级32名,市级97名(含8名已故传承人),县级153名。新增1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非遗传承人杨敏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杨清丹、徐源、徐承贵、柳胜、熊兆美等5位非遗传承人入选市管专家。水城农民画数字化应用开发项目荣获中国创翼青年创意专项赛二等奖。启动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申报工作。推荐10名工艺美术方面传承人参加全省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岩博酒业、合怡兴2家非遗扶贫工坊作为全省典型案例进行推广。岩博村村企文化展览馆成为全市第一家依法申请备案登记的非国有博物馆。盘州市石桥镇妥乐村入选2022年贵州省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点,六枝特区岩脚镇入选贵州第三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六枝特区牂牁镇牂牁村、盘州市保基苗族彝族乡陆家寨村、坪地彝族乡小树林村、两河街道鄢官村、钟山区大河镇大箐村、水城区猴场苗族布依族乡补那村等6个村和六枝特区落别布依族彝族乡入选第四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第二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镇。省级非遗名录水城羊肉粉纳入黔菜标准。以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避暑旅游季为引领,打造了彝族火把节、苗族跳花节等丰富多样的节庆文化旅游活动。数字文物、数字博物馆建设进展顺利,文创精品频出。打造了凉都夏季马拉松赛事、牂牁江国际滑翔伞赛、冬季旅游滑雪季等一批体旅融合赛事品牌。

一是高标准编制规划。进入十四五,邀请国内顶级团队结合六盘水实际编制《六盘水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设立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篇章,专题推进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加强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有序推进文博事业发展等各项工作,明确指出建立文物登录制度、推动文物保护成果创造性转化、加大非遗保护与展陈力度和非遗传承人培育、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支持文化(文物)单位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提高文化、文物资源转化利用效率,逐步形成六盘水文化鲜明、民族文化浓郁、形式多样、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文博创意产品体系和文化研修主题的研学旅行产品,推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起来。

二是筑平台强化传承。水城县惠明布依绣娘农民专业合作社、贵州杨老奶食品有限公司、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荣获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基地。指导成立盘州古城非遗文化展示馆及非遗研学基地。民宗部门联合教育、文旅等部门,以学校为载体,深入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不断提高青少年学习民族文化的兴趣和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目前,我市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学校有85所,覆盖学生16900余人。各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根据不同学生年龄、性别和本地民族文化资源等实际,设置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歌舞、民族声乐、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手工艺、民族体育等民族文化进校园课程,培育推出了各类课程具有代表性的优势项目,如:六枝特区梭戛乡中学的箐苗舞蹈、盘州市鸡场坪中学的羊皮鼓舞、水城县玉舍中学的彝族达体舞、钟山区第二十三小学的芦笙舞等。盘州市淤泥乡中心小学,将彝汉双语教学纳入正常课时,在五六年级七个教学班每班每周开设一节彝族语言文字、彝族古歌等课程,是盘州市、六盘水市彝汉双语教学联系点和贵州省彝汉双语和谐环境建设示范点,也是省内外各高等院校师生进行相关课题调研的首选地。盘州市羊场乡中学,依托本地布依族特色文化,开设木叶、布依盘歌、巴乌、二胡、月琴、葫芦丝、笛子、民族舞蹈、纺织与剪纸8个民族文化特色班,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盘歌》传习基地。深入推进双百工程(在全省打造100所民族特色示范学校和在民族学校培养、遴选100名优秀教学名师),有6所学校获命名为贵州省民族特色示范学校11名教师获命名为贵州省优秀教学名师。建成省级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10所、市级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11所,建成省级、市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学校6所。获挂牌3个省级双语和谐示范点、1个省级双语教学点、1个市级双语教学联系点、1个市级双语和谐建设示范点1个和7个县级双语教学点。

三是提质效转化利用。把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成效转化为经济效益,相互促进。酒类制作、食品制作、民族服饰制作、手工艺品制作和民族乐器制作等手工技艺已形成产业,正在培育发展,扶持了盘州市淤泥乡艺胜民族民间旅游产品有限公司等26家民族传统工艺企业,就业人员平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重点扶持发展了1家具有一定规模的民族文化文创企业,该企业现拥有农民画著作权2679项,培育商标注册14个,外观设计专利18项。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成效转化景区建设,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化。我市获命名挂牌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3个、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64个,已打造六枝特区落别乡牛角村、盘州市石桥镇妥乐村等一批民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示范特色村寨。建成盘北民族特色村寨示范廊带北盘江流域民族特色村寨示范廊带”2条示范廊带。2条示范廊带上,已建成民族特色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2个,村寨变景区,旅游收入成为村民重要收入来源。把民族歌舞文化转化为舞台艺术,形成文艺作品。挖掘、整理民族歌舞文化,打造并推出文艺作品。2017年,推出了《依》《天穹的歌谣》《支格阿鲁》《乌蒙踏歌》等剧目,2021年推出了民族歌舞剧《云水缘》。《支格阿鲁》参加贵州省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获得剧目金奖,以及最佳导演奖、最佳音乐奖两个单项奖。《云水缘》参加贵州省第七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获得剧目银奖。


20227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