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胜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争取非物质文化资金项目支持。紧扣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精神,对标国家政策,深入细致研究项目政策支持领域、申报条件要求,精心谋划项目。谋划储备民俗盘县坪地乡彝族毕摩祭祀文化、传统戏剧六枝花灯、传统技艺水城布依唢制作技艺、彝族彩布贴花、苗族蜡染技艺等1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根据《省文化和旅游厅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省乡村振兴局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文件要求重新认定县级非遗工坊19家,目前已公示,其中(六枝特区9家、盘州市2家、水城区5家、钟山区2家)。同时,2022年争取资金51.5万元对123名非遗传承人进行补助,实现国家、省、市三级非遗传承人全覆盖。组织推荐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等四家非遗工坊参加贵州省省级非遗工坊示范点评选,我市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非遗工坊位列其中,目前已过公示,并获2023年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5万元支持。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2022年,《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公开发布,新增1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截至目前,全市现有代表性项目名录355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46项,市级122项,县级182项。代表性传承人284人,其中国家级2名,省级32名,市级89名,县级153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批准水城县惠明布依绣娘农民专业合作社、贵州杨老奶食品有限公司、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基地。非遗传承人杨敏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熊兆美等5人入选市管专家,罗奇福等3人获推荐申报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水城农民画数字化应用开发项目荣获中国创翼青年创意专项赛二等奖。
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水平。六盘水市纳入“回到乌蒙·回望起源”贵州省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岩博村、猴儿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纳入全市9条乡村旅游线路进行全面推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焦点访谈》报道六枝特区非遗传承人韦厚珍传授布依族传统手工艺,带领当地绣娘致富的故事;《乡村大舞台高手在民间》录制水城农民画。指导成立盘州古城非遗文化展示馆及非遗研学基地,开展非遗研学进校园。推荐水城农民画、盘县火腿、岩博小酒等非遗商品参加第七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推荐非遗工坊(企业)和传承人参加“中国丹寨非遗周”活动。推荐“布依族服饰”“苗族服饰”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等。
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六枝特区在全省文博单位创意产业研究和产品设计开发座谈会上作交流发言。指导六盘水年轮民宿文化邮箱公司的彩蜡画、蜡染等8件文创产品参加大连非遗文化展,贵州夜郎风文化有限公司、六盘水市钟山区兆美蜡染手工艺作坊、贵州媚娑霓非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开发出200余件文创产品,实现销售额8000万余元。组织梭戛箐苗彩色服饰、贵州省岩博酒业有限公司参加全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购物节展示和销售。2023年组织各地2023年“非遗购物节活动”,购物节上推出一系列现场展示展演和手工艺品,增加了非遗的可见度及可及性,增强了非遗互动体验功能,购物节也为传承人、手工艺者创造了经济收入,很好的支持了传承人及手工艺者创造价值。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围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工作,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统筹谋划做好基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黔委厅字〔2022〕38号)等文件精神,起草好《六盘水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绘就好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蓝图。定期开展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调查,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清单,完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相关资料,进一步夯实非遗传承保护基础。
二是强化队伍建设健全传承体系。以传承保护为核心,积极开展推荐认定工作,优化传承人结构,增大中青传承人比例,完善四级传承人梯次配备。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专业记录水平,广泛发动社会记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系统记录,加快推进省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推动开展市、县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记录,通过提供必要传承场所、经费资助等方式,支持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活动和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工作室)。
三是强化活态利用推动非遗发展。持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及其商品从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汲取养分,使蜡染、刺绣、农民画、织锦等系列产品迈上新台阶,打造一批具有六盘水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创品牌。加快推进盘县火腿、人民小酒、水拌酒、郞岱酱、岩脚面条、油团粑等非遗美食发展;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相关产品和销售渠道;积极组织参加“非遗购物节”、研学等活动,持续扩大知名度、增强影响力。
(联系人:付梅梅;联系电话:8266931)